国是大医智库

导航

古代医德典范

文章来源: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网站     发布时间: 2023-11-14 20:56

古代医德典范(图1)

  医祖扁鹊 “妙手回春、出神入化”

  扁鹊,战国时代名医,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不断总结,以自己的实践首创中医“四诊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

  扁鹊的医疗技术也十分神奇。《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关于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国王,大夫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虢国国王听说有大夫要医治已经死去的太子,亲自接见扁鹊,叙述了太子的病情。扁鹊说,你现在回去看看,太子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见到太子后,扁鹊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得的是一种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恢复。

  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最能体现扁鹊这一绝技的就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发展。桓公还是不以为然。又过了10天,扁鹊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桓公依然不治。第四次扁鹊又看见桓公,一语不发,转身就走。桓公赶紧派人追问,扁鹊说,国王已经病入骨髓,我也没办法。几天后,国王果然浑身疼痛,于是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巳经跑到了秦国,桓公很快就死去了。

  扁鹊名震天下,是一个全方位的医学家,他能够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来做治疗。如他在赵国发现当地很多妇女有病,就开妇科门诊;在洛阳发现当地的很多老人眼睛、耳朵有病,就做耳鼻医;发现秦国很多小孩得病,就干小儿医。司马迁评价扁鹊“随俗为变”,所以扁鹊被人们所尊敬。

古代医德典范(图2)

  建安董奉“春暖杏林”

  董奉高明医术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也成为我们后世的典范。

  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220~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杏树。轻症愈后种一棵,重症愈后种五棵,不几年,竟种了十万棵。等杏树挂果,董奉并不卖,而用来换粮食,一斗换一斗。他在杏林中建草房置竹囤,兑换者自将粮食倒入竹囤,摘一斗杏而去。换的粮食则用来赈济穷人,穷人们盛赞董奉仁义。董奉居杏林,后来,人们将医药界的善事美谈称为杏林佳话,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誉医者的仁心仁术。现在,在董奉的老家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还植有成片杏林,建有董奉草堂。

  除了“杏林”的典故很外,董奉还有其他神奇的故事流传下来。据传说董奉所在县的县长为官一任,调任他乡,50年后途经故地再见董奉时,发现董奉容颜一如往日。更神奇的是,董奉南游交州(今广东广西),交州刺史垂死,就是快要死了,三日不醒。董奉喂药三丸,灌水,摇其头,将药丸冲下。一会儿,手脚似动;再一会儿,脸上有了颜色;半日,能坐起;四日,能说话。这在古代就叫起死回生。

  董奉在庐山住下来,一如在老家,看病不收钱,只让种杏树。后来董奉得道升仙,妻子儿女靠杏林为生,却有老虎守护杏林。此虎亦为董奉所救,护杏林以报恩。传说此虎猎食未吐骨头,鲠在喉咙,向董奉求救。董奉胳膊套上竹筒伸进虎口取出骨头。据说后世游走乡间的郎中套在手掌上的环铃就是由董奉胳膊套竹筒演变而来,这环铃不叫“环铃”,医界称之为“虎撑”。

  董奉高明医术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也成为我们后世的典范。

古代医德典范(图3)

  神医华佗“以民为重”

  华佗不求高官厚禄,以民为重,以民为先,以医效民。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首创出“麻沸散”这一中药全身麻醉剂,并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进行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和全世界是第一位。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的中药麻醉均是在其启发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有很深的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

  华佗医德高尚,主动为人治病。一次,他路遇一“病咽塞”患者,便立即“驻车往视”,让病人内服“蒜韭大酢”,病人服后,即吐一虫,病痛皆除。华佗医风廉洁,许多患者康复后,前去感谢华佗,华佗待如亲人,但拒绝收礼。

  华佗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健康长寿。他常教诲其弟子及其周围群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他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创制了一套体操,名"五禽戏",可使头、身、腰、背、四肢等各部位及关节得到活动。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健体操,开创了我国及世界上医疗保健体操的先例。其弟子吴普坚持"五禽戏"锻炼,活到九十余岁仍"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其弟子樊阿操练"五禽戏",竟"寿百余岁"。"五禽戏"影响颇深,历代依法锻炼者从不乏人,至今仍有专门研究者。因此华佗和他的"五禽戏"在体育史上、养生学上都占有极高地位,"戏"传八方,名震四海。

  华佗不求高官厚禄,以民为重,以民为先,以医效民。他曾多次谢绝朝廷命他做官的征召,长期坚持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晚年,华佗被曹操强令征召去许昌,专为朝廷官员治病。曹操患“头风”久治不愈,华佗为其行针刺治疗,疼痛立止。曹操强留他做待医,华佗不肯,乃托故告假回家,拒绝返回朝廷,竟惨遭曹操杀害。华佗临死之前,在狱中“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此书可以治疗治愈病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亦不强与,索火烧之。”因此,华佗花费多年心血写成的珍贵医书,就这样一焚成灰,未曾流传下来,成为医学界的一大损失。

古代医德典范(图4)

  医圣张仲景“仁心仁德”

  张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享年69岁(公元150-219年),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秉公办事,两袖清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权、势、钱看得淡如清水,却致力于攻读医书,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之德行,后来他不满于当时东汉王朝的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愤然告老还乡,为广大百姓治病。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来就诊的患者,不分亲疏和富贵贫贱一视同仁,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东汉末年,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不少贫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请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结果无辜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落得人财两空。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们装神弄鬼,误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预,理直气壮地和他们争辩,并用医疗实效来驳斥巫术迷信,奉劝人们相信医术。

  有一次,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 ‘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穷苦人。

  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从巫术迷信中解脱出来,早日康复,张仲景刻苦探索,创立了许多新的医疗方法。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这种方法和原理至今还被临床采用,并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半个时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饺子原名“娇耳”,是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当张仲景返乡途经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回到家,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以后渐渐形成习俗,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古代医德典范(图5)

  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

  唐代名医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的研究,并涉猎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一生救人无数,自己也寿逾百岁,被后人尊为药王。人们为求安康,全国各地都有供奉药王的庙宇。花山、青龙山一带也曾建有药王庙,塑有孙思邈的神像,香火旺盛。

  孙思邈医术高明,视病如亲,一日孙思邈在馆中闲坐,闻听大街上人声扰嚷,伴有哀哀哭声。循声望去,见一行人抬着棺木,后面有人哭泣。棺木下面,鲜血点滴落下。孙思邈出门看到此景,高声叫抬棺人住下,说:“人尚未死,怎么就可出殡。”出殡的队伍停下后,孙思邈说:“人尚未死,一定能救。”出殡的是一位产妇,其丈夫说:“难产已半天了,早已没有了气息。”孙思邈说:“开棺看看再说。”死者半路开棺是不吉利的,产妇的丈夫不同意。孙思邈说:“我以性命担保,赶快开棺!晚了就真没救了。”产妇家属只好开棺让孙思邈看。开棺后,见产妇面色清白,毫无气息,孙思邈号了脉后,取出药包,抽出一支银针,对着产妇的肚子扎了下去,只听产妇呻吟了一声,渐渐缓过气来。随后,棺中传出婴儿啼哭,一家人大喜,一齐跪倒给孙思邈叩头。齐声说:“感谢神医,起死回生,一针救了母子两条人命。”孙思邈连说:“诸位请起,救助苦难,本是医家份内事,不必客气,赶快回家照顾病人吧。”事后,郡守裴绪闻讯赶来,一是祝贺孙先生又做了一件感天动地的善事,二来感谢救了本郡平民的性命。两人寒喧之后,在医馆品茶,裴绪问:“先生怎知那产妇没死,又怎么能一针救了两条人命?”孙思邈说:“我在馆内闲坐,听外面哭声甚哀。当即出去观看,见棺内有血水滴出,血色鲜红。只有健康的活人流出的血,才这样鲜红不凝结。若棺内是死人,即便有血水流出,也是有腐臭味,血色暗紫带血块。一问是产妇,所以我断定此人仍活着,一定能救。”裴绪问:“怎么你一针刺下,就使产妇苏醒,婴儿降生?”孙思邈诙谐地说:“那孩儿不愿出生,一手抓住他母亲的心系子,把他母亲痛晕了,自己也降生不了。我一针下去,正好刺中那孩子的手心,那孩儿手疼,自然就松了手。他母亲也就醒了,那孩子也就降生了。那孩子不愿来到人间受苦,所以一生下来便啼哭。”裴绪大笑。孙思邈本就精于针灸,对产妇如何进行针灸、刺激哪些穴位,自然是有科学道理的,只是讲故事的人不明白罢了。

  孙思邈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丰富了祖国的医学宝库,对祖国的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药王,青龙山下,至今有药王庙,每年三月十六日是药王庙庙会日,附近群众都赶会,祈求药王保佑一年家人健康平安。

古代医德典范(图6)

  医中之圣李时珍“一丝不苟、博采众长”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所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

  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畏权贵,所以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著作里有大量错误,有的甚至将几种药物混为一谈,不予区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正,随时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于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在李时珍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重修本草,重修中国的药典。公元1552年,李时珍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本草纲目》的编纂过程,也是李时珍独立完成一项伟大科学事业的过程,整整历时46年才最终完成。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到各地进行考察,他进深山入老林,甚至请教游医和农民,不仅对每一种草药都进行了认真的核实,而且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

  李时珍广泛收集古药方,博采众家之长;面对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间秘方,李时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惜以身试药。在李时珍之前,中医药界不知道曼陀罗花到底是哪种植物了,直到李时珍到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这味重要的药物。李时珍在当地了解到,武当山有一种叫做风茄儿的药就是曼陀罗花,为了判明曼陀罗花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的功能,李时珍拿自己的身体做了试验。传说中描写曼陀罗花,“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意思是能使人产生幻象,神乎其神。而李时珍试验的结果是“予尝试者,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李时珍采来曼陀罗花后酿成酒,喝到半醉半醒之间,找一个人在自己面前哈哈笑,这时李时珍会跟着一起笑,否则无用。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验证出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必须有外界的引导,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神奇。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本草纲目》赞不绝口,称它是“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的过程中有过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做《动物和植物在家养环境下的变异》这是一篇经典性的论文,文章里引用的资料就来自于《本草纲目》。由此可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所收集的资料,对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巨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启发。研究李时珍的著名专家唐明邦教授曾经这样评价李时珍,“李时珍对后世的影响,除了医学、药学、博物学等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救死扶伤,与人为善的高尚医德。”


本网声明:
1、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本网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3、本网转载的文章,在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予以转载。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guoshi.ac.cn 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证书查询 本网声明 邮箱登录